English

让消费者先把商品搬回家

1998-08-03 来源:光明日报 吴雅丽 我有话说

有人算过一笔帐,一个刚参加工作、月薪在七八百元左右的职工,去掉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支出外,他得工作八九年后才有能力去购置彩电、冰箱、洗衣机和一套家具,然后再工作20年左右,其积蓄才能买一辆轿车。买房所需要的财力积蓄时间就更长。单就这一个人来说,他所需要的商品的消费时间就大大往后推迟了。如果我们换一种做法,先让消费者把商品搬回家,然后再赚钱分期付款,则消费时间就大为提前了。中国信息协会投资信息服务专业委员会主任来光贤教授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我国目前这种买方市场情况下,大力推进按竭和分期付款会是一种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来光贤教授说,在计划经济时代,因为商品短缺供不应求,只好限制人们的消费,先攒够钱再购物,甚至攒够了钱也不能购物,还要凭票供应。但目前我国已走出短缺经济,处于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启动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保证经济发展速度,应该寻找一个有效的办法。来光贤首先分析了我国的买方市场,他认为,与西方国家的买方市场不一样,我国的买方市场是一种发展中的买方市场,或者说是一种“既有剩余又有买不起”双重因素的买方市场,有数据表明,占我国人口70%的农村消费群体,其消费水平还停留在城市消费者5—10年前的消费水平,从全国来讲,我国人均主要消费品的消费量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因此目前的买方市场不是物质极大丰富、人们需求饱和之后的买方市场。从消费者方面来讲,形成目前这种买方市场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城市职工和农民收入普遍不高,有些消费虽是眼前生活所需要的,但因为财力紧张或有更需要用钱的地方,因此不得不割舍眼前的这些消费;二是当前国内经济改革,如住房制度、医疗养老制度的改革,使人们手中即使有钱,也不敢投入眼前的日常消费,而是留给将来买房、看病、养老。在这样一种预期心理下,即使降息、降价,也很难促使人们打开钱袋去消费。

针对这样一种情况的消费需求不足,来光贤认为,实行按竭(也就是抵押贷款,用于购买不动产时叫按竭)买房和分期付款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则会促进人们眼前的日常消费。比如实行按竭买房,老百姓就会腾出留着买房的钱去进行消费;高档耐用品分期付款,就会提前人们的消费时机。实行按竭和分期付款至少可以带来以下几个好处:一是改善了老百姓当前的生活,他们会更集中精力高效率地工作,同时为了早日还款,也促使其更加兢兢业业地去赚钱;二是先期消费会减少库存,增加就业,不仅能促进消费品生产企业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生产资料行业的发展;三是企业生产出的产品有市场有效益,又会推动银行贷款,资金就活起来了;四是与降息及价格大战相比,按竭和分期付款还能保护国内市场和企业利益,这是因为这种方式只限于国内企业使用。来光贤教授说,现在过剩经济是全球性的,这是因为在和平时期,原来用于军需的财富(约占全世界总财富的30%,包括公开的和隐蔽的)突然之间转为民用,于是就出现了全世界的生产过剩、通货紧缩、物价下跌,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所以我们采取降息和降价的办法在一定意义上能促进消费,但是不能保护国内市场,因为国外的商品有些比我们还便宜,老百姓的钱不一定用于购买国内商品。而价格大战则使不少企业伤筋动骨。而在我国推行分期付款和按竭只能促使老百姓买国内商品。

应该说,按竭和分期付款在发达国家实行已久而且相当普遍,是刺激消费的一种常规手段。来光贤教授说,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只要有固定收入的人,就可以办理分期付款信用卡,因此80%以上的消费者都是采用按竭和分期付款的方式来消费的,也就是“欠债过日子”。在丰田公司,新职工一进门,不管你原来是否有车,公司就会以分期付款的方式“送”你一辆丰田车,其用意一方面是让你了解热爱公司的产品,一方面也是鼓励你消费并为了“消费得起”而努力工作。

现在国内已有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和消费品生产企业实行了按竭售房和分期付款,但是不普遍,不经常,力度不够。而且消费者还反映,现在有些按竭和分期付款的条件太高或利息过重,如一辆现价十一二万元的轿车,如分期付款,全部付完,消费者要多掏四五万元,于是只好作罢,轿车继续待字闺中。消费者说,企业与其等待明天降价,还不如今天把利息放低些,把这实惠让给消费者,既促进销售占领了市场,回收资金也有望了。

对于分期付款,企业最大的顾虑是怕消费者把商品搬回家然后赖帐。来光贤教授说,这是管理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一是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法律保障,二是金融系统可以配合,给消费者建立一个银行帐户,其信用卡的号码在现有的身份证号码之前加一个所在银行的识别号码就行了,如果某人赖帐,很容易就能查到他。特别是现在很多单位都在银行发工资,为防赖帐,银行可以在工资中代扣其分期付款应支付的货款。另外,也要对消费者进行这方面的法律教育,国外的信用卡上就有这样的警示语言:如果你赖帐,就会丢失饭碗,即使你逃到天涯海角也会被找到。当然防范再严密,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出现赖帐的行为,但这只能通过加强管理使其降到最低,而不能因此就放弃这种形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